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

幼兒藝術教育的三個錯誤概念

        幼教專家指出:幼兒的藝術教育包括了藝術知識教育、藝術技能教育以及藝術欣賞與藝術創造教育,而不是簡單的會唱幾首歌、會彈幾乎鋼琴曲就可以衡量的,只有真正對幼兒藝術教育有正確的認識後,才能最終達到培養孩子藝術審美、塑造孩子完善人格的目的。

錯誤概念一:藝術教育等同大雜燴

很多父母對藝術教育究竟為何物根本弄不明白,對他們來講,藝術教育就是讓孩子學到課堂這外更多的東西,除了幼兒園正常的藝術教學之外,父母還一廂情願地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興趣班,什麼“國畫”“小提琴”“珠心算”“滑冰”等等,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成為全才,完全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,使得藝術教育成為一個快樂的出發點,到最後卻又成為孩子另一個沉重的負擔。

形成原因:

概念混淆,抹殺興趣,盲目跟風

專家提醒:

北京幼兒藝術教育研究會會長李晉瑗說,幼兒藝術教育的范疇具體包括音樂、美術、舞蹈三類。而且藝術教育最重要的一個前蝗就是要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選擇,這一點父母絕對不能替代孩子做主,因為每一個孩子和成人的興趣愛好是截然不同的,替孩子做選擇就等於失去了藝術教育的宗旨。同時,現在的幼兒教育中有一個很大的問題,就是將藝術教育作為教育中的輔助內容,如將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內容抽取出來,以藝術的形式包裝,但卻忽視了幼兒欣賞、創造美的過程,忽視了藝術本身的特點。

錯誤概念二:藝術教育變成了技能訓練

重“術”不重“道”是現在藝術教育中最常見的通病,雖然很多父母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,但還是不自覺地拿彈得好不好、畫得像不像等作為孩子藝術教育成果的衡量標准,而忽視了孩子藝術修養、審美情趣的提高,不少父母都認為藝術教育是教育的附屬品,學好藝術可以為各類考試添加籌碼也是多數父母的心態。

形成原因:

目光短淺、急功近利

專家提醒:

李晉緩告訴記者,藝術教育不能完全忽視技能技藝的訓練,但是不能過分強調技能技藝,因為歸根到底,技術是為藝術服務的。就像我們經常在電視上看到一樣,孩子在合唱的時候,一味地追求唱得整齊、洪亮,但是臉上的表情卻很生硬,這就是因為孩子在歌唱時並沒有發自內心的感到愉快,只是當作一種機械化的模式在進行表演,自然感覺不到美感,當然臉上就表現不出發自內心的愉悅。此外,音樂和舞蹈有著密切的關系,但是舞蹈並不能被音樂代替,現在很多藝術幼兒園都去掉了專門的舞蹈課,而興保留聲樂課,這也是很不正常的一種現象。

錯誤概念三:拿專業水平要求孩子

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要給孩子樂趣,並不是讓孩子過早地達到專業水平,而有的父母和幼教老師想當然地認為把孩子教育得水平越高越好,從而拿一套專業人員的標准來衡量藝術教育的成果,而忽略了藝術教育和純粹的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不同,專業人才培養方法固然可以更快提高孩子的藝術水平,但這和幼兒教育階段藝術教育的初衷並不一致。

形成原因:

認識模糊,拔苗助長

專家提醒:

李晉緩提醒各位父母:藝術過於枯燥和專業,就會人為地破壞兒童的天性。比如,我在一些幼兒園考察時發現,老師在上鋼琴課時,要求孩子反復鍛煉手型、指法,幾個簡單的音節讓孩子重復訓練幾十遍,這樣的藝術教育的確堪稱專業,可是如此枯燥的訓練方法,怎麼能讓孩子產生興趣。把這種培養專業人才的方法用在幼兒藝術教育之中,帶有明顯的功利性,忽視了藝術本身所具有的審美情趣、情感體驗的培養,使技能與情感分離。為兒童准備的藝術教育不能過於枯燥和專業。

幼兒教育專業化 心靈工程師宜進修

「三歲定八十」,既是中國一句耳熟能詳的諺語,亦同時反映了幼兒教育對人生歷程的影響力。要提高幼兒教育的水平,除了從資源著手外,具質素的幼稚園教師進修課程,對整體幼兒教育的發展,亦有莫大的裨益。


步向專業化 第一步進修
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袁海球博士表示,未來人們對幼兒教育的要求將會愈來愈高︰「幼兒教育將有『專業化』的走向,以往本港對幼師似乎沒有非常嚴格的學歷要求,但不少外國國家均對幼師的專業資格非常注重,對師資要求嚴格,不少幼稚園教師除了擁有學士學位外,部分更取得研究院文憑。同時,隨?茈輕鉹w轉型為知識型社會,社會對幼師的學歷要求亦有所提高,加上資訊發達,教育機構再也不能故步自封。」

袁海球說︰「世界各地普遍認為幼兒時期是人生的重要階段,若不好好栽培,將令學童的根基打得不穩,對日後的學習將大有影響。」他表示,在要求高質素的同時,幼兒教育的專業階梯可望逐步成形。


前政府提出引入「學券制」,備受大眾關注。袁海球表示︰「政府的學券制對幼師的專業培訓有一定幫助,是幫助幼師正視進修、學習的外在力量,這股動力十分重要,因為進修是踏入『專業』的第一步,否則幼師行業的『專業化』只是空談。」

深造文憑 注重教學應用
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在社會的要求及趨勢下,認為幼兒教育需要不同的人在專業階梯肩負不同角色,因此開辦學位教師教育文憑(幼兒教育)(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 (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))及教育學碩士(幼兒教育)(Master of Education (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)),為有志投身或在職幼兒工作者提供進修的渠道。「現時擁有學士學位的幼師不多,學位教師教育文憑(幼兒教育)課程主要教授幼兒教育的教學理論及方法,並設有實習課,導師會於堂上觀課,指導學生,給予意見。」

袁海球指出,課程亦設有自我導向學習(Self-directed Learning)環節,學生須就自己的學習進度編寫專案(Portfolio),令學生透過自學、反省的過程,明白及深化教學理論與實踐的關係。此外,課程並非採用大型的授課式教學,而是以小班教學模式,?茩咫為吽A讓導師與學生能有更多時間交流。「課程針對本港社會趨勢,適合本地的幼師行業的需要,同時導師亦需對外國教育理論的熟悉,課堂亦多參考外國的例子,具備國際視野。」

碩士課程 學術研究為主
至於幼兒教育碩士課程,則較偏重學術研究。「然而,課程並非象牙塔式討論,而是以本地教育實踐為基礎。」袁海球說。課程合共8個單元,旨在讓學生對教學理論有深入的認識,並懂得教育研究的方法,希望學生可從學理鑽研及專業提升兩方面,為本港幼兒教育界作出貢獻。「課程雖然較?茩垮郋z論的研究,但同時亦會接觸管理知識,課程設有選修科,若學員想在學校行政及管理、課程發展等方面加以研究,可自行選修這類科目。」袁海球道。

幼師是「心靈工程師」,要掌握與細小心靈溝通的技巧,讓他們從小建立正確的價值觀,不論是擔當前?迂虼|工作,還是在研究、管理方面,持續進修均是一套不錯的方法,為未來幼兒教育發展鋪路。

幼兒教育

 促進兒童心理健康
這些小朋友只有幾歲,但也察覺到這一課與別不同。今天,他們將會結識一位名叫「比比」的新朋友。比比不會說話,因為牠是一隻竹節蟲,而且是教育計劃「比比和朋友」的其中一個虛構角色。這群小孩子將會聽到有關比比和牠朋友的故事、一起解決問題、面對脆弱的竹節蟲的去世,並在計劃結束之時,一起迎接新的開始。

和成年人一樣,幼童也會出現情緒波動。他們與朋友可能出現溝通問題,並感到孤單和受到排斥。若遇到搬家、寵物或袓父母去世等事故,幼童也會面對轉變和失落。在香港,父母往往只著重子女的學業成績,而忽略了這些與子女心理健康有關的問題。通過這個為期24週的「比比和朋友」課程,兒童將學會控制情緒和解決疑難的技巧。這些技巧將幫助他們成為身心健康的青少年和成年人。

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及香港教育學院攜手推行「比比和朋友」計劃,向香港的幼稚園和小學低年級學生推廣情緒健康教育,並成為教育課程的重要環節。「比比和朋友」計劃由「兒童好拍檔」(英國滙豐教育信託基金贊助的國際慈善機構)制訂,現已惠及全球超過 203,000位學童。上海和北京已緊隨香港之後推行這項計劃。
 與香港教育學院合作推動幼兒教育發展
多年來,滙豐銀行慈善基金對推動幼兒教育的發展不遺餘力。2001年,該基金贊助香港教育學院成立首家實驗性的幼兒教育學校-香港教育學院滙豐幼兒發展中心,為老師提供訓練。該基金同時為參與中國內地交流計劃的職前及在職學生提供獎學金。

(轉自: